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八十六章 铜钱(一)(2/3)

作者:孤独麦客
觊觎松前藩已经派人设点的根室、箱馆等地了。

不过,他们也就只能发发嘴炮了,不然难道要向我们发铁炮不成?开什么玩笑!松前藩才几个人啊?即便这几年和东岸人打山丹贸易的擦边球,从大泊搞了很多商品偷偷走私到邻近的陆奥等地出售,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这人口依然才只有一万多啊。住在苦寒之地的一万多人能出多少军队?这些军队能和东岸大军对抗?别逗了,借他松前藩一个胆子也不敢啊!

但是呢,作为多年的商业合作伙伴,必须的体面还是要给的。因此,魏博秋先是和今村吉之助扯了会淡,说东岸人只是上岸晾晒货物、同时在冬天的时候过来过冬(钏路港是不冻港),有时候捕鱼途经此地的时候也会过来歇歇脚,对松前藩的领地绝对没有野心,这才令今村吉之助有了个台阶缓和了下面色。

看到松前藩的一帮日本人已经没一开始那么气势汹汹了,魏博秋又开始趁热打铁,说道:“今村君,这次我可是按照贵藩主的意思,将那批东西带来了哦,请仔细查验。”说完,他挥了挥手,还站在船甲板上的黄仪立刻屁颠屁颠地指挥着水手们将一大批沉重的木箱子通过滑轮吊杆吊到了码头栈桥上。

一直在站在一旁的周祚鼎在魏博秋的示意下,从腰间抽出了一把41年式钢制刺刀,然后上前用力撬开了一个箱子。随着箱子盖板被揭开,里面黄澄澄的“货物”顿时吸引了大家的眼神。松前藩的那批日本人更是不堪,只见他们用贪婪的眼神看着这些东西,嘴唇因为激动而微微嗫嚅着。

“宽永十三年制式的铜钱,这一箱便是五十贯文1,我们一共装运了五百箱,总计二万五千贯文。当然这只是第一批,先让你们拿回去试着用用,如果能消化掉的话请尽快通知我们。我们好立刻组织人手开工,争取在冬天生产个几十万贯文出来。”魏博秋从箱子里抓起一把铜钱,好整以暇地说道。

在这个年代的日本,其实是非常缺乏铜钱的。尤其是战国时代结束,经济迅速发展的幕府时期,民间贸易的繁荣导致对通货的需求量连年暴增。而好死不死的幕府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1636年下令禁止国外铜钱(主要是明国铜钱,亦有少量朝鲜铜钱)在日本境内流通,从而制造了数量庞大的废币。而这些废币后来又被荷兰人用船运到了越南——这又是一个缺铜的地方,获利极丰,以至于铜钱及日本铜贸易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最赚钱的一项贸易。

幕府既然禁止了明国铜钱在日本境内的流通,那么自然是准备自铸铜钱使用了。无奈其铸钱技术实在是差劲,甚至还不如大明福建铸私钱的那些商家,宽永通宝的声誉每况日下,而且数量还极少,这样就在日本国内人为造成了大规模的钱荒。

松前藩在日常贸易中接触到东岸大泊造币所冲压锻造的银元后,没多久就想到了请东岸人铸“假钱”以获利的主意。而魏博秋在听闻日本人的这个要求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傻子才不答应呢,这里面的利润有多惊人根本不是外人能够想象的。

比如眼前这二万五千贯文的宽永通宝,一共才耗铜九十吨左右,如果再算上购买材料费用(主要是铜,夹杂少量铅、锡)、开模冲压制钱费用、蒸汽机及设备折旧费、燃煤消耗、人员薪资等一切成本,总共花费不过才一万七千五百两银子而已。而为了得到这二万五千贯文的铜钱,日本人要付出多少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江户幕府设定的汇率,即金一两=银五十文=铜钱四贯文,这里面金银比价是1:5,银铜比价是1:80。咱先不说金银比价,就单说银铜比价,此时日本国内民间及对外贸易中的银铜比价实际上已经达到了1:100多了,比如1623年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的一次交易中银铜比价就达到了1:150(当然这些铜块里面的质地并不纯,夹杂了很多杂质,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