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四章 南太平洋(六)(2/3)

作者:孤独麦客
一位年轻的兵团堡官员端着深不见底的海碗坐到刘建国对面,一边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啃着骨头上的肉渣,一边说道:“上半年一下子增了好几千人,县里本就没甚积储,耕地和草场也不够,难得很啊。要不是我们这里海产品还算丰富,环境也适宜土豆生长,刘县长,我说句不中听,咱这两万人都得饿肚子。”

话说随着廖逍遥在清国淮安府展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大量的淮安府移民从1658年下半年(准确地说是10月中下旬,北风乍起的时候)就开始登船经拉包尔抵达澳洲金山港。然后这些移民开始“兵分两路”,一路沿着澳洲南海岸向西航行至孤山港(这一路占据了绝大部分),一路则在稍事休整后,顺着风高浪急的南太平洋航线直朝智利南部海域行去,并最终在阿劳坎港上岸,这一部分大概有七八千人之多。

上岸的这七八千人中,大概有一半会经南锥两洋铁路抵达兴南港,然后等待船只返回本土,而剩下的一半则由南铁公司就地消化——目前来说看样子被打发到了奇洛埃岛垦荒了,毕竟那里的环境和气候算是不错的了,而且也有前期打下的基础。

不过,观海县诸人也隐隐约约听说,这一批数千人可能远远不是全部。因为廖逍遥在清国“搞的新闻太大”、移民太多,今年可能仍会有相当一批清国移民会跨海来到奇洛埃岛定居,至于数量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但应当不会少于五千人,这就很麻烦了!不靠上级支援,县里即便是勒紧裤腰带也是养不起的,毕竟这是占到了全县四分之一数量的人口啊!

“奇洛埃岛北半部的开拓大概要提上议事日程了。”刘建国拿勺子从海碗里舀了一勺菜汤,浇在自己碗里的秘鲁白米饭上,拌了拌,然后一边香喷喷地吃着一边说道:“奇洛埃岛北半部面积辽阔,森林密布,河流众多。那里的土地我也去看过,非常不错,都是千万年没怎么开发的处女地。听说公司前期派过去的勘探队,在划定耕地范围时,是以人站在上面土壤没过脚踝为标准的,哈哈,都是上好的松软腐殖土啊,种起粮食来肯定不错,就和我们这里一样。而且,我看沿海小岛众多,根据公司的资料,这些小岛的农业条件也都非常不错,既可种地、也可放牧,当然前提是你得先把上面大量的杉树、松树、山毛榉什么的砍掉再说,森林实在是太密集了。”

“说得也是,我们这里四个乡镇两万人口确实有点密集了,必须向北拓展新的阳光下的土地。反正现在整个奇洛埃岛及其附属岛屿都是我们的了,必须尽快开发起来,不然显得浪费啊。”正在吃饭的随从们闻言都附和了起来。

“那里的沿海一定和我们这里一样,有着大量的贻贝、蛤蜊和海胆吧?”有人问了出来。在观海县这边,上述这些海产品几乎遍地都是,而且个头奇大,后世一直就是智利的拳头出口产品(主要分布在南纬40度以南海域,当地水质极优,渔业资源丰富),也是当地的特色产品。更妙的是,这种东西完全不用出海去捕,居民们只需在沿海筑坝或设网,然后静待海水涨潮退潮,时间一长绝对收获颇丰。

现在,南铁公司甚至已经定期派船过来问观海县收购诸如蛤蜊、贻贝、海胆之类的海产品了,然后出口至本土以换取利润。而观海县本地的居民也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尤其对那些新来没多久、还在吃补贴粮的移民们来说,这更是一条积攒资金的捷径。

当然了,本地居民们也经常食用这种大自然的馈赠,以至于这已经成了观海县的特色菜,比如此刻县政府食堂内的众人就是。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越的农业条件(本地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且是地球上马铃薯的发源地之一,基因资源丰富),即便现在一时苦逼,可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还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可以说,凭大伙的干劲,只要环境稳定,那么占据了极大先发优势的奇洛埃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